要是不看立场问题,二战时的德国军官里,大部分人都挺让人佩服的。他们延续着普鲁士老军人的那股子劲儿,严谨、有尊严,还特别硬气,啥困难都不怕。
说起这些军官里谁最有代表性,那冯·绍肯肯定是得算一个,大家都叫他德军里的“末代贵族”。
绍肯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军官贵族家庭,可能是家里那种老派氛围的影响,又或者是他天生就有那种范儿,反正他身上那股贵族指挥官的气质,明眼人一看就能瞧出来。就算是在家待着没事干,他也得穿上那身军装,把自己拾掇得利利索索,一点不含糊。
但其实,别以为“贵族”就像电视上那般,高高在上,不问世事,整天就知道玩乐。在欧洲,“贵族”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职责,得有责任心,勇于领头做事。
可以肯定地说,邵肯就是那种类型的人。
邵肯这人,虽然是个军官,但打仗时他总是第一个往上冲,所以老是受伤。一战那会儿,他就挨了七次伤,到了二战,又添了六次伤。就连曼施坦因都夸他,说他是“国防军里最靠谱儿的将军之一”。
但真正让人佩服的,是他对下属的关心以及敢于负责的领导方式,这让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,特别是他带领的第四装甲师,简直把绍肯当成了精神支柱。在苏德战争那会儿,希特勒多次骂他不听话,他却只是冷静地回“一味地固执死守,只会让我们的士兵遭殃。”
1945年8月份,欧洲那边的仗快打完了。那会儿,绍肯在波罗的海边上咬牙坚持了一个多月,他领着东集团军的剩下的人马,帮了30多万难民逃到盟军那边,还安全送走了65000多名伤员。但不幸的是,还有60000多人被困在那里,就像等着被杀的羊一样,只能看苏联人怎么处置了。
8月5号那天,德国海军的头儿邓尼茨专门安排了一架飞机,想让绍肯赶紧撤回来,但绍肯二话不说就给拒绝了。用他自己的话讲,就是“战士在哪,我就在哪”,特别是在这种要紧关头,他绝不会扔下战友们自己开溜。
没多久,被困在这里的士兵们意识到,不会有船来救他们了,心里头开始慌乱起来,根本压不住。就在这时,绍肯开着车急匆匆地到了,他给所有人讲了最后一番话:
咱们得沉住气,已经没有船会来了,也别盼着有啥奇迹了。现在,眼瞅着就要进苏联的战俘营,咱得守住自己的面子,心里得明白,咱们一直到最后都在尽本分!
士兵们瞧见他们的指挥官一直跟大伙站在一起,都被他那份从容给打动了,于是大家心里头都不慌了,一个个都稳稳当当地离开了。
绍肯跟苏军第43集团军的头儿贝洛波罗多夫谈投降时,多次跟他商量,希望能让德军俘虏们拉着行李车进战俘营。他想给手下兄弟们争取点最后的好处,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帮忙的地方了。
之后,苏军占领柏林却没找到希特勒的头骨,他们就开始对那些地堡里干过活的人进行狠狠拷问,绍肯也是其中之一。
绍肯在战场上多次受伤,被关进监狱时已经五十多岁,监狱里暗无天日,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。但就算这样,苏联人还是没能让他开口,他每次都只是用轻蔑的态度回应,根本不理会他们。
没有铁定的证据能定绍肯的罪,苏方便扣了个“放任士兵就地找吃的”这样荒谬的帽子,给了他25年苦役的判决。说实话,这指控也太站不住脚了。
1955年的时候,西德和苏联的外交关系终于尘埃落定。绍肯在西伯利亚的牢里熬过了漫长的十年,这下总算是重获自由,能够回到老家和亲人团聚了。想当年,跟他一起被抓进苏军战俘营的德军将领总共有11位,可到现在,已经有8位因为生病没了,还有两位也是命悬一线。
1980年9月27号,88岁的绍肯离开了人世,他保持着那份永恒的贵族范儿,走向了另一个世界。